随着生物结构和功能逐渐被认知和掌握,仿生机器人技术已逐渐应用于军事、生产生活、康复医疗等诸多领域。仿生机器人研究的前提是对生物本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有科学技术的充分掌握,研究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趋势应该是将现代机构学和机器人学的新理论、新方法与复杂的生物特性相结合,实现结构仿生、材料仿生、功能仿生、控制仿生和群体仿生的统一,以达到与生物更加近似的性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实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仿生机器人系统,从而实现广阔的应用。
1、仿生机理研究由宏观向微观发展
认识生物原型的特性是仿生学的前提。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机械学等多学科在仿生机理研究上的应用,仿生机理研究将跨越宏观、微观乃至纳观尺度的多层次结构和功能,由表及里逐渐深入,通过建立更为逼真的数学模型,为仿生机器人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仿生结构由刚性结构向刚柔一体化结构发展
仿生刚柔性混合结构成为目前机构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仿生结构的设计从刚性结构转向刚柔混合结构,既可具有生物刚性的支撑结构又可具有柔性的自适应结构。通过改进现有的机械设备和工具,或设计制造新型的仿生机械设备和工具,仿生机器人将实现结构轻便、质量小、精密程度更高的特点。此外,变结构的复合仿生机构可针对不同环境约束的变化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因此研究模拟生物运动过程中开链、闭链结构的相互转换、复合,设计创新的非连续变约束复合仿生新机构,是仿生机构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仿生材料由传统材料向结构、驱动、材料一体化方向发展
基于智能材料与仿生结构,开展材料、结构、驱动一体化的高性能仿生机构研究,建立验证平台,实现一体化设计关键技术验证,解决航空航天、国防武器、抢险救灾等特种机器人典型复杂机构设计的瓶颈问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仿生机器人的材料将逐渐淘汰钢材、塑料等传统材料,使用与生物性能更加接近的仿生材料,从而获得低能耗、效率、环境适应性强的性能特点。以水下机器人的研究为例,在传统的研究中,采用刚性材料制作成的尾鳍无法和真正的鱼一样实现尾部灵活摆动,而通过采用新型的柔性材料进行仿生鱼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仿生鱼游动速度快、运动灵活的特点。此外,在驱动方面,仿生机器人的驱动方式将采用人工肌肉等仿生驱动形式,并实现与结构、材料一体化,使仿生机器人与被模仿生物的形态更加接近。
4、仿生控制由传统控制方式向神经元精细控制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仿生机器人将摒弃传统的机器人控制方式,重点研究生物系统的微观机电和理化特性,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肌电信号控制、脑电信号控制等仿生控制方式,通过神经元进行仿生机器人的精细控制,并在多感知信息融合、远程监控、多机器人协调控制等方面获得突破,实现、适应性更高、响应更加快速的控制过程及良好的环境感知能力。此外,仿生机构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日益成为研究的前沿,从而实现更为逼真的运动仿生。
5、生物能量由低效的机械能转换向的生物能转换发展
随着机械系统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机构节能、环保理念的深化,能的仿生机构必然成为现代机构学的发展趋势之一。生物能量的研究要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寻求生物能量利用的原理,研究生物能量传递和转换机理及其与生物组织之间的关系,并在新能源、新型能量转换装置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目标集中在功能、效率、质量、损耗这四个方面,从而提高仿生机器人的能量利用率,降低能耗。
总之,在自然科学基金的不断支持下,中国仿生机器人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研究成果。在未来的发展中,对自然功能与特性的研究应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要从对自然功能的认识层面向着深入的微观层面发展,揭示生物本质的生命特征和机能,并通过不断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仿生机器人的研究中,使仿生机器人向着结构与生物材料一体化的类生命系统方向发展,研制出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仿生机器人,形成系统性、完整性和前沿性的国内仿生机器人科研体系和标志性研究成果。此外,在仿生机器人未来的应用过程中,让中国仿生机器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也是今后的一大发展趋势。